考研科目信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4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郑若玲教授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5:3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师姓名:郑若玲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人气指数:755↑
查看导师详细信息>>

姓  名郑若玲性  别出生年月1970-02
所在院校厦门大学所在院系教育研究院
职      称教授招生专业                                                教育史                            
研究领域考试理论与历史,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联系方式E-mail rlzheng@xmu.edu.cn 电  话0592-2186413邮  编 361005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个人简介收起
                  200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晋升教授,2002年晋升副教授并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3年起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中国考试史等,近年来主要着力于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尤其兴趣于科举、高考、自学考试等大规模考试的宏观制度、考试与社会流动、考试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研究。199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以来,先后承担了《考试社会学》、《考试研究》、《考试与社会》、《科举与高考》、《中外高考概览》、《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学法》等数门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指导(含合作指导)了研究生15位。主持过省部级课题4项,其他课题若干项,获省、市级社科奖及其他教学科研奖励十余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2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2005-2006年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访学一年。兼任《教育与考试》编委、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中青会常务理事、厦门市民盟高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获得奖项收起
          获奖、专利和发明:
  (1) 厦门大学“懋元奖”奖教金,其他科研奖,2008年04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级:2  
  (2)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其他科研奖,2007年11月,厦门市人民政府,等级:3  
  (3) 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其他科研奖,2007年11月,厦门市人民政府,等级:2  
  (4) 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其他科研奖,2007年10月,福建省教育厅,等级:1...[详细]
       
       

著作及论文收起
                                 论文发表:
  (1) 破格特招将方舟合理吗,《解放日报》,2008年08月  
  (2) 现实之需:高考的存在与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8月  
  (3) 追求公平:美国高校招生政策的争议与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7月  
  (4) 高等教育效益最大化:“各安其位,各谋其道”,《社会科学报》,2008年07月  
  (5) 如何提高教学评估的效度与信度,《学习月刊》,2008年06月  
  (6) “考试社会”解析,《中国考试》,2008年05月  
  (7) 高考改革:守望理想,更应立足现实,《科学时报》,2008年04月  
  (8) 法国高校招考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3月  
  (9) 废科举的政治影响与启思,《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3月  
  (10) Chi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view of discussion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eforms,《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年01月  
  (11) 大学管理的“幼稚病”,《软件工程师》,2008年01月  
  (12) 科举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1月  
  (13) 考试社会的域外视角,《考试研究》,2008年01月  
  (14) 试析独立学院的创业教育(陈为峰为第二作者)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月  
  (15) 高考改革的科举史观照,《科举学论丛》,2007年12月  
  (16) 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女多于男”,《科学时报》,2007年11月  
  (17) 科举对清代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09月  
  (18) 公平――考试变革的主旋律,《江苏高教》,2007年09月  
  (19) 理性分析 快速选择,《软件工程师》,2007年09月  
  (20) 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8月  
  (21) 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时机尚不成熟,《软件工程师》,2007年07月  
  (22) 公平:考试的永恒诉求(樊本富为第二作者),《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集)》,2007年06月  
  (23) “举国大考”的合理性――对高考的社会基础、功能与影响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07.8全文转载)》,2007年06月  
  (24) 美国大学招考制度的启示,《光明日报》,2007年05月  
  (25) 高考的社会功能,《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5月  
  (26)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以厦门大学为个案,《教育研究(《高等教育》07.6全文转载)》,2007年04月  
  (27) 多元招生考核体系是否可行,《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04月  
  (28) 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东南学术》,2007年04月  
  (29) “举国大考”何去何从,《招生考试研究(《中小学教育》07.6全文转载)》,2007年01月  
  (30) “累人”的科举,《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论文集)》,2006年10月  
  (31) 考试与平等――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分析,《江西社会科学(《新华文摘》07.3篇目辑览)》,2006年10月  
  (32) 考试经济与社会发展――以科举、高考为例,《湖北招生考试(《高等教育》06.7全文转载)》,2006年04月  
  (33) 科举的“数量之累,《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08月  
  (34)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新华文摘》05.11论点摘编)》,2005年04月  
  (35) 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教育研究(《新华文摘》05.17全文转载)》,2005年03月  
  (36) 废科举的教育影响,《复旦教育论坛(《高等教育》05.5全文转载)》,2005年02月  
  (37) 论高考的教育功能,《教育导刊(《新华文摘》05.9篇目辑览)》,2005年01月  
  (38) “名学交易”:另一种学术腐败,《厦门日报》,2004年11月  
  (39) 高考改革与公平,《湖北招生考试(《高等教育》04.12全文转载)》,2004年10月  
  (40) 台湾地区的高考制度改革,《《新闻周刊》》,2004年10月  
  (41) 考试:发展英语教育必须的“罪恶,《《考试研究》》,2004年03月  
  (42)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高等教育》04.7全文转载)》,2004年02月  
  (43) 小论教师个体的教育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月  
  (44)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侧重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互动,《《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2月  
  (45)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高等教育》03.5全文转载)》,2003年02月  
  (46) 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历史与国际的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12月  
  (47)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规建设述评--兼谈考试立法的必要性,《广东工业大学学报(《高等教育》03.2全文转载)》,2002年12月  
  (48) 高考改革应循序渐进,《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06月  
  (49) 保送生制度:异化与革新,《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02.8全文转载)》,2002年06月  
  (50) 高考指挥棒的双向作用,《粤海风(《中小学教育》03.2全文转载)》,2002年05月  
  (51) 试析高考指挥棒作用,《厦门大学学报(《高等教育》02.4全文转载)》,2002年04月  
  (52) 理论来源并服务于实践--回眸20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煤炭高等教育(《高等教育》02.5全文转载)》,2002年02月  
  (53) 坚持考试 改革考试--潘懋元教授访谈录,《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02月  
  专著发表:
  (1) 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学术专著  
  (2) 中国考试发展史(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06月,学术专著  
  (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05月,学术专著  
  (4) 自学考试学分制研究(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05月,学术专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考研科目信息网

GMT+8, 2024-5-3 01:39 , Processed in 0.0266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