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科目信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9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问必答] 过来人谈研究生教育:给青年人多一些机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1:3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2005年,本文作者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京区某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后,又到另一家研究所工作。如今,他在科研机构学习和工作已整整6年。从青年学生到科技“小卒”的蜕变,让他对科研机构的青年人才成长与培育也有了一些感悟,希望这样的感悟也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王华锋
  研究生培养:学生不是“实验员”
  笔者的本科阶段是在一所大学度过的,研究生阶段则就读于某研究所。比较而言,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学生培养和科研文化氛围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大学由于学生较多,“人气”很旺,校园里充满着活力。而研究所的学习和生活要单调得多,学生们似乎整天都在忙于实验、论文,人与人也因为这样的忙碌而变得疏远。导师因为课题任务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指导自己的学生,而学生自己的实验和论文进展缓慢,得不到导师有效的指导,抱怨起自己的导师“放羊”。
  更有甚者,一些导师已经多年没有下到第一线做实验、追踪本研究领域内的科学文献,加之知识老化,骨子里渗透出一些“官僚习气”,经常摆出一副教训人的样子,却很少甚至从没有顾及这些快进入“而立之年”的青年学生在生活、情感和找工作等方面的感受。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矛盾就慢慢产生了。甚至有的研究生直言,毕业了就别再说他是某导师的学生师生之间的矛盾可见一斑。
  前不久听到一位博导感慨地说,在他们组里,挑大梁的都是本科生,学历和能力是成反比的。笔者咀嚼这位博导的话:要么是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问题重视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么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并不需要那些成天写论文的“写手”,而是缺少那些实在做事的“实验员”。
  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笔者有两点体会:第一,导师作为一个研究组的“灵魂人物”,他在学术思想和方法上应具有深厚造诣并能与时俱进,足以胜任指导一个学生;第二,进入课题组的学生要善于学习和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强自身的“内功”修炼,积极主动地多和自己的导师交流,顺利开展自己的论文实验。
  氛围营造:给年轻人更多宽容
  几年前,笔者曾将一项实验结果写成中文文章,先投到一家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中文杂志。为了完成文章,且不必说做实验和阅读相关文献花去的时间有多少,单就文章成稿、制作图版以及整理参考文献的格式就花费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然而文章投出后不久便被退稿了。
  这样的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想之外。因为作为研究生,第一次投稿被拒是可以理解的;但出乎意想的是,审稿人的评审意见毫不客气,其中一句“不仅知识很缺乏,而且写作也很差”,让笔者记忆犹新。
  为了不再在国内审稿专家面前“丢人”,笔者决定将文章改写成英文文章再投出去,不久便得到了审稿人积极正面的评价,文章也在与这本同样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上顺利刊发。
  此事给笔者的一个直观印象是:中文杂志审稿人比较严苛,对于来自研究生的文章,他们的审稿意见显得“火药味”十足,文章中的不足在他们眼中是不能容忍和不可修复的。相比而言,外国审稿人的意见则积极而正面,即使文章中有缺点,他们也会首先肯定其科学意义的重要性,这样的审稿意见富有建设性,也反映出SCI期刊审稿人看科学问题更为广阔的视角,其科学态度更为宽容,而这种宽容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和培育青年人才的第一要务。而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首先要从学者本身的科研“修为”做起:优秀的学者要恪守开阔的科研视角,在拥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同时,对学习者怀有一种由衷的关心与爱护,如果大多数学者坚持具备这样的素质,国内科研良好文化氛围将更加容易形成。
  人才选拔:“海龟”和“土鳖”何日平等
  “当中国高校将追求科研、教学方面的卓越作为学校领导层作任何决定的唯一标准时,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学府就不远了。”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校长峰会上如是说,作为一个世界着名大学的掌门人,对于大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
  然而,在国内科研院所的职位晋升评价体制中,似乎更像是奉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做法,即本土的博士要从助研开始干起,他们中很多人若干年内都熬不成研究员,而从国外学术机构以“百人计划”招聘回国的人员,却可以直接评为研究员。这样近乎僵化的科研评价体制,显然会束缚有创新潜力的年轻人。
  在此,笔者并非对这种“不公平”心存芥蒂,而是说,对于在本土环境中取得与“海龟”同样优秀成绩的青年人才,他们能否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待遇能否也得到政策方面明文的扶持并执行?因为纵使国家能用高薪招收众多海归,中国的科研主力军还是本土青年人才,如果“海龟”和“土鳖”之间的待遇悬殊进一步拉大,势必损害了“土鳖”的科研激情和创新潜能。
  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从国内青年人才的提拔和任用制度开始,现在的青年科学工作者除了科研的压力,还面对来自生活和工作等多重的桎梏,真正能专心于事业的时间并不太长,如果在短短几年内不给他们适当的土壤,他们就可能在漫漫的煎熬中“泯然众人矣”。因此,青年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制度要更加宽松,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激励和扶持,这将有助于更多有天赋的青年工作者脱颖而出。
[url=]相关新闻[/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考研科目信息网

GMT+8, 2024-4-25 05:06 , Processed in 0.2451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